用经济学原理来解答
尝试着回答一下,如有错漏,海涵。
2016.4.20第一次更新,
原文中加入评论区知友观点;
文章最后增添便利店可能的未来走向。
看问题中描述,题主应该指的是那种24小时的便利店。全天营业的便利店在西安分布相当广泛,几乎走几步就能遇到一家,但在武汉就不怎么常见(如今便利店已经进入武汉市,市场争夺白热化,至于哪一家能够成为市场领导者,需要消费者用毛爷爷投票啦哈哈)。便利店的扩张,在经济学层面并没有太大的红利,而在市场营销方面却独树一帜。
下面从几个方面简单说一下:
1. 消费者夜间购买商品的需求不可小觑。
我观察过,24小时便利店大多分布在酒店、夜店、KTV、购物街和大型写字楼附近,这些地段在前半夜能够保证一定的客流量,并带来可观的销售额。即使到了后半夜,也不乏前来购物的顾客,比如晚上入住酒店买日化用品的客人,夜店玩到嗨出来买烟的小年轻,包夜场唱歌过来买水果夹带进KTV的好基友还有苦于加班的上班族下楼吃个夜宵,关东煮什么的不能更棒。当然便利店也会根据客流量来安排具体的运营时间长度( @南海
),“我住魔都的时候楼下的便利店就因为生意不好不在通宵经营。但世博期间又开始通宵了,世博一结束又恢复21点关门”。
综上所述,消费者晚间购物是一种刚需,在大多数商店打烊之后,便利店是这部分消费者唯一的选择,因此采用24小时营业的策略,必将给便利店带来销售额的提升。
2. 从成本上说,24小时营业并无法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便利店的成本包括店面租金、水电费用和人力成本。其中,无论营业时长如何变化,店面租金都是按月支付的开支,并不会因选择24小时营业产生波动。但水电成本确实是会有所上升,晚上通宵点亮的灯箱,店内的照明、空调和通风都是耗电大户。同样,24小时不打烊的店面,多采用2班倒的制度,人力成本几乎直接翻倍。综上,24小时营业在成本控制上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那么,为什么24小时的店面越来越多呢?
因为他们并不是以短期内盈利最大化为目标,而是旨在培养消费者的购买习惯,把通宵点亮的灯箱作为企业的金字招牌,使顾客一旦晚间有需求就自动与企业品牌联结起来。消费者的品牌联想一旦形成,长期的现金流便会得到保障。类似于之前的打车软件大战,为了未来的利益短期内烧钱也要烧个痛。
3. 24小时营业有利于店面的物流配送。
大多数便利店都是选择在晚间完成新品的上架、补充以及过期品的换新,那么问题来了。
如果店面0点打烊,你是选择在0点之前还是0点之后进行货品的上架呢?0点前,势必会影响正常的晚间营业;0点后,势必要留下一个人值班,原因如 @托马斯维德
所言,“人力成本不会翻倍,就算晚上不营业,也要就一个人看夜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有人偷东西”。与其留下一个人值班,倒不如留下2个人继续保持营业,凌晨客人并不是那么多,完全可以在空闲时间完成货品的补充和更新。晚班把该做的做了,又可以带来一定的营业额,何乐而不为呢?
4. 政府可能会对夜间运营的便利店进行补贴。(来自 @龙龙
上海很多24小时便利店 夜晚的营业可能是拿政府补贴的, 并不曾有盈利(比如很多居民区的便利店)
有没有发现这些便利店开得全市遍布? 因为是出于安全的考虑 ,一方面他们一般都可以视作是报警点; 另一方面 ,在深夜无人的地段有个亮灯所在, 可以减少一些案件的发生频率,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总结一下,24小时营业模式虽然可以降低单位营业时间的平均租金水平,并带来一定程度的营业额的增长,但随之而来的水电、人力成本的增长,会弱化店面盈利的增幅甚至将店面拖进亏损的泥沼。24小时便利店的经营模式之所以存在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是因为24小时不打烊可以满足消费者夜间购物的刚需,能够带来很好的顾客价值,并把方便人们生活作为企业的价值目标进行宣传,目的是树立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建立有效的品牌联想,在更长的时间跨度上实现销售利润最大化。
补充部分1:
Q1. 便利店可能的未来发展走向?
Ans:最近有在研究著名便利店连锁的711的发展过程,总体来看对大城市的便利店持续看好,对小县城及乡镇的便利店持悲观态度。原因如下:
大城市高昂租金逼迫大型超市进入地下,大型超市物品种类多,从瓜子啤酒矿泉水、桂圆莲子八宝粥到冰箱空调微波炉一应俱全。但大也有大的坏处,试想零散性消费者为了买一点夜宵,穿过如饮料区,又走过了电器区,最终找到了零食“好多鱼”,接下来就是排队结账。如果是你,买一点零食花费那么多的时间,你说虐不虐?虐不虐?你就是虐不虐?虐,虐死了!所以,大型超市适合家庭一周一次的大规模采购,朋友聚会前的前期购物,不适合零散顾客。
所以,至少在食品、饮料类的货品上,大型超市在未来几年势必会沦为便利店的货源仓储,而便利店这种“短矛”式销售单元后面可以承担起更大的需求,比如与快递点整合作为小区居民的寄送点和收件点,再比如与干洗店合作居民只需在便利店送取衣物即可,或者整合文印服务可以进行远程打印便利店取文件。总之,便利店是一个贴近群众的小小据点,至于发展潜力有多大,就看你的想象力有多么宽广了。
作为一个在深圳做了5年24小时连锁便利店督导专员,曾经最多管理26间门店!我来说下行业的规则:
第一:便利超市,体现的是便利二字!要经过严格的市场调查和分析确认适合开店后,再用便利的服务,精致的装修,显眼的地理位置,同时比超市高的利润率来经营!
第二:之所以开24小时,是社会有需求才开24小时,以深圳为例,平时超市都是22点左右关门!可是22点在深圳什么概念,真正的夜生活才开始,大部分的白领阶层这个时候才出来出来娱乐!这个时候对快消品的需求是巨大的,而此时的24小时便利超市完全可以满足需求!据公司的前台销售数据:22:00—6:00之间的销售额占全部整日营业额的百分之30左右,高的能达到百分之40!
第三:24小时便利超市还有一大利器,送货上门服务,通过其官网,或者门店电话,购买达到送货上门的金额就OK!我们公司规定15元以上,送货的高峰期则在22点以后,平均每日送货金额占比当日销售额的百分之25左右!且送货上门的一般是课单价比较高的,最多的是类似一箱箱啤酒等,高出平均利润率的商品…
第四:成本…运行24小时,基本每班2个人,一个月倒一次班,夜班为例,但是成本较低,主要在于人力成本和电费(天热明显),由于在店内晚上工作内容简单,轻松!一般是早上的白班搞卫生,日常运营!没有多加运行成本进去…
第五:有口碑效应和引导消费者购物习惯的作用!反正24小时都在,感觉很踏实,购买次数多了,也和门店熟悉了,加上优质的服务也就基本留住的顾客!记住:24小时超市的辐射人群主要是门店周围800米左右!回头客才是消费主力!
最后:24小时便利超市的发展与城市的经济实力相关,如我们常在香港电影里面看到7—11一样,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去7—11的习惯!24小时便利超市的普及,就如之前的自选超市一样,先在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类似7—11先在一线城市布局一样,生活节奏快的城市起步,然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而慢慢生根发芽!本文纯手工打字,望轻喷…
这个问题我有话说。
同事老王开了一家7*24小时的便利店,雇了小弟小妹三班倒的赚钱。
我恨诧异,问他:为啥要24小时营业?晚上有生意吗?
他很得意,答到:2/3的营业额都来自0:00-8:00。
我想:怎么可能?
长假某一天,到老王家串门。到了晚上,他说,店里小弟请假,他要值夜班。我说一起去看看。
发现便利店在一家娱乐城旁边。
我陪老王从20点坐到1点多。
一开始顾客不多。周围的居民、过路的情侣,买瓶饮料、买包零食啥的。
到了22点之后,渐渐热闹起来。有人来了,是隔壁保安,打招呼:王老板亲自来了……买了一堆食品饮料;又有人来了,是隔壁部长,打招呼:王老板也在呀……买了一堆食品饮料;又有人来了,是隔壁工作人员,穿着很清凉,打招呼:王老板这个多少钱呀……买了一堆零食饮料。
从此,我的同事,西装革履正儿八经和我们严肃滴讨论着ITIL云计算大数据的五百强企业的IT经理王先生,在我心中的形象,变成了穿着短裤背心笑眯眯的与小姐们打着招呼盘算着买了几包零食赚了多少钱什么好买下次什么货要多进一点的王老板。
几个月之后,强力扫黄。
王老板抱怨,隔壁工作人员全部放长假,收入下降一半。
又过了几个月,问他,说营业收入恢复正常。
题主提问中的: “很少人在半夜去购物”,这个源自自己生活经验的判断,和我一开始的想法一样,是错误的。一定要牢记:自己是少数派;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过着和自己完全不同的生活。
就是这样。
《牛奶可乐经济学》,或许可以提供一个解释该问题的角度:
有三个例子:
妇女愿意忍受高跟鞋带来的不适感,超市愿意24小时营业,二者都是追求个体利益以至于会对整体利益造成损害的例子。穿高跟鞋的妇女更容易吸引他人注意,可是所有 妇女都穿上高跟鞋后,她们之间的相对高度也就恢复了原貌。如果妇女们能集体决定穿平底鞋,估计所有人都会放弃高跟鞋。可是一旦有人私穿高跟鞋来获取优势, 这一约定就会被打破。
超市通宵营业的成本要高过利润,可是由于一家商店延长了营业时间,它就能吸引很多顾客固定到那里购物。别的超市不能坐视自己的顾客被拐跑,也延长营业时间,结果就是每家商店都通宵营业。
高速公路北行车道上发生了车祸,却使南行车道也堵了车,这是因为南行车道的司机为了满足观看对面车祸现场的好奇心而减速慢行。对每个司机来说,这样做的收益(满足好奇)大于成本(为瞟上两眼而慢行),但总体上,却可能会耽误大家几小时的时间。
1.为了方便,而不是必要而存在。
塑造便利形象。便利店本来卖的就是方便快捷,靠把你养懒获得收益。如果你有急事找他(比如半夜要抽烟),便利店关门会丧失顾客的信任,所以即便是三倍工资的过年时段,店也得开着。
管理难度。有些“作业”硬要安到白天也可以,办法都是人想的。但是同时有太多人上班,员工会偷懒,而且人闲会闲出事情的。
2. 能摊薄成本
人力成本的平摊。
收货人力成本。当前都市白天不允许箱型物流车进市,所以配送大部分都在半夜。所以最好也得有个人收货清点、上架。(当然也有公司在21点以后收货,但是这个时段效率比较低,无论是物流效率还是收货效率.营业高峰时段收货这种行为就太2了)
清洁维护人力成本。清洁维护一般都在半夜。比如擦地板/洗咖啡机/洗包子机/洗关东煮机/整理仓库等,这种怕有人打扰的工作,最好都是半夜没人做(星巴克打烊时间也有一个小时在做)。
房租成本的平摊。便利店因为都在都市里。房租很贵,关了多可惜,多赚一毛是一毛。店不大,电费也不贵。24小时的店铺的地理位置一般都很好,最高的成本应该是租金,租金不按白天夜间区分,全天开业成本主要增加了人力和电费等,而且这时的人力可用于店面整理、收货、打扫卫生。所以从效益来说也比较合适。
3.价格因此会比一般超市贵不少,来弥补成本。
成熟的24小时便利店不止于提供食物商品,还有随时可以供应的便当或者冷热饮料,这点“全家”和“罗森”更突出,此外更重要在于提供各项代办服务,比如交水电费比如代买演唱会门票比如预约场馆进入名单等等其他各种服务,这些在24小时便利店始祖日本已经非常完善。现在的社会结构有大量的夜场,会有人来消费。KTV附近的店,一夜大概能卖4000块左右。而且大部分是高单价的烟酒,很好赚。
人民群众半夜也有事要买东西。就我个人的经验,一般生活圈办公圈(上海),一夜也基本有个500~1000左右。
4.品牌需求。
24小时销售营业塑造了随时提供服务的形象,顾客随时产生消费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成本增加并不大,一个或者两个人的工资,以及电费,有夜里需要做的工作。其实这样算下来,成本增加并不大。带来的好处是,当人们有应急需求的时候,第一想 起来的就是 7/11,我以前就经常到 7/11买东西吃,偶尔会看看其他商品,知道那里有什么,然后就会去买。影响来源于细节。
很少人在半夜里去购物,为什么一些超市还会选择 24 小时营业?
对于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他们白天都在工作,跟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消费购物,所以白天你走到大商场里购物的人很少,可是到了晚上谁都有了时间,家长有时间,孩子有时间,他们都可以到走到城市当中去玩,去商场去玩购物。
生活在城市当中,晚上比白天更繁华,他们都喜欢晚上购物。
自然晚上24小时,都有生意可以做,就可以赚到比一般超市要多十倍、百倍、千倍的钱,当然选择晚上24小时营业。
在市场里,有需求,就有提供。
有人喜欢晚上购物,喜欢过夜生活,就有人提供需求。
人们生活在竞争的社会里,每一天都在跟各种各样的人竞争,只有通过竞争他才可以赚到钱,获得到自已想要的资源;同样公司跟公司竞争,超市跟超市竞争,对于那些24小时营业的超市,它更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