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过“断舍离”的人生哲理理念。所谓断舍离,就是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适、过时的东西统统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
对于生活在快节奏都市的年轻人而言,便利店正是赋予他们“断舍离”勇气的消费场所之一。在公司楼下,在小区一隅,无论他们断绝、舍弃或者是脱离了什么,便利店能满足大部分替换的需求;而无论他们多忙、多累或者是多晚回家,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总能成为深夜的加油站和“避难所”。
在昆明的大街小巷,主体配色清爽,商品琳琅满目,24小时供应堂煮和鲜食,进门时会有戴着草帽、穿着围裙的店员举起右手说欢迎的一心便利,正在以2天开一家店的速度飞速拓展市场,目前已在昆明布局近百家店。
和其拓展速度相匹配的是它的目标。不仅从经营上要让冰箱和微波炉无用武之地,不仅要成为年轻人选择“断舍离”生活方式的助力,一心便利连锁(云南)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宗敏说,一心便利要打造真正属于云南人的便利店,未来,还想走出国门,把云南特色产品、商品呈现给国际市场。
8月18日,一心便利将开启百店大促,联动多品牌商家开展促销,生活必需品优惠还可以参加抽奖,百事可乐、可口可乐等大牌免费送,线上扫码进入小程序还可参与熟食一元购等活动,“购物感爆棚”的体验来了。
“空缺却不空白”的昆明便利店市场
一心便利应运而生
在昆明,甚至云南,便利店的市场是“空缺却不空白”。
之所以说空缺,是因为便利店的布局和城市发展进程是统一的,要发展速度够快,才能支撑起连锁经营的市场。早在陈宗敏选择入行前的调研就显示,与其他一二线城市相比,昆明的经济发展和市民的生活状态都显得稍“慢”一些,在其他城市已经大量开设的便利店,在昆明却寥寥无几。
2020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显示,在城市发展指数中,厦门市以93.0的指数值排名第1,而昆明的指数值则为76.3,排名第31;从便利店的饱和度来看,排名第一的东莞饱和度为1242人/店,昆明则是人/店,两个指数均排名30名开外。
但为什么又是不空白的?在昆明的便利店行业,陈宗敏算是一个先驱者。2017年,她从设计行业转投便利店。转行前5年,面对网络对大餐饮、服装等产业线下端的冲击以及年轻人生活节奏和工作进程的加速,陈宗敏开始思考,什么样的行业能够真正满足客户的核心需求?经过仔细而敏锐地观察市场后,她认为,便利店是能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行业,“小而美,美而精,精而好”的便利店也契合她追求品质和细节的完美主义,便呈现出了昆明市场上第一家连锁经营便利店。
自此之后,便利店渐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据上述指数显示,2020年,昆明便利店的增长率为9.09%,排名第14位。
大众便利店的大门被叩响了,但云南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便利店,成为了陈宗敏思考的新问题,由中旺旺家收购和过渡而来一心便利也运营而生。
布局逐步实现昆明全覆盖
24小时鲜食和堂煮打造“深夜食堂”
陈宗敏讲,在便利店行业,有一句话叫“一店定生死”。
“便利店本身就是为了满足大众需求、便捷消费,提高生活品质而生的,我们也一直以其为理念,不断衍生经营。”陈宗敏说,“一心便利就是从一心便利·真心便利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以心换心,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客户的需求。”
最根本也最直接可见的是“便捷”。一心便利所有的门店,都“马上、立刻、快”地来到消费者身边,小区楼下,办公楼附近是首选店址,店面形象、人员着装、商品价格、物流配送都有统一的标准。按照当下一个月开15个店的速度扩展,一心便利正在逐步实现昆明区域的全覆盖,下一步还将落子云南各州市。
堆放整齐的货架也治愈着年轻人的强迫症。一心便利不仅有大量国潮商品,进口商品,还有许多全球、全国统采商品。虽然近在门口,但年轻人们仍然可以通过小程序下单,做到提前购买,即取即走,也可以选择送货上门。
在日剧《深夜食堂》里,午夜十二点后,在城市的一隅,属于一家食堂的时间开始了。下了班的年轻白领卸下一天的疲惫,围坐在小小的桌子前,享受一份美食,谈论着今天发生的趣事。一心便利也打造了鲜食和堂煮的区域,“无论多晚,有份热食来一心”。海苔鸡肉棒,百洋三蔬鱼饼,新鲜的关东煮整齐排列,打开蒸笼,晶莹剔透的蒸饺散发出热气,而每到中午,打工人们就会把午餐区坐满,品尝餐盘中的萝卜炖排骨、鸡蛋羹……有人说,便利店是城市里的家,打工人的收留所,但这仅仅是一方面,从便利店运营角度看,一心便利通过围绕一日三餐演化出的拓展性需求,打造了诸多日常消费场景带动消费者复购,提升着消费者的粘性。
三大平台作经营主体
掌控物流、人流、资金流实现精细管理
一心便利的经营战略,用陈宗敏的话来说,是“你觉得我是做便利店的,我真不是;你说我不是做便利店的,但我又是。”
据其介绍,一心便利以三大平台作为经营主体。直营门店居多,加盟门店较少,B2B模式较大,是一心便利的模式,第一大平台就是以真正的买卖关系形成的市场,“就像你要买一瓶可乐,我就给你可乐,你想要一串烤串,我就给你烤串。”陈宗敏说。
有了第一阶段形成的基础后,在第二阶段,根据直营门店销售数据的反馈,以对消费者需求的了解和掌控进行大数据回收,导入到销售环节,建立合理的商品结构体系以满足客户需求。而最后,便利店有了人流、客流、销售复购率后形成第三个平台,作为经营架构的主体起导入作用,无论是生产商、经销商、开发商、加盟商还是运营商,所有企业都能将平台拿来己用,强化互信合作。
在精细化管理方面,陈宗敏认为,一家便利店能否实现真正的精细化管理,得看单品管理的水平。一心便利自身有强大的数字化管理系统维护店面经营,在平台上实现单品管理的切入。
“很多企业是垂直化管理,但我们将管理分为了三块。第一块是物流状况,实现了商品从进入到企业再到销售的全程跟踪,第二是人员从进入便利店体系的培养、培训和成长,最后是资金流的管理,琢磨怎么样通过资金的有效使用,让上下游平台的企业正常有序发挥效应,配合企业把商品提供到满足客户需求,达到真心的便利。”陈宗敏说,“物流、人流、资金流,我们就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三大流的掌控,从而达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区域化便利店品牌发展
打造真正属于云南人的便利店
2020年8月11日,商务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三年行动的通知》,指出力争到2022年,全国品牌连锁便利店门店总量达到30万家。社区便利店、连锁便利店迎来政策利好。
无疑,便利店的市场是巨大的,巨大的市场也意味着竞争的激烈。在陈宗敏看来,无论市场竞争怎么变,但便利店满足大众便捷消费的功能不变,任何品牌都会维护和经营好便利店市场,共同提高消费者的生活品质,但仍要做出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和一线城市深受日系风格影响的便利店不同,简单的学习和模仿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区域便利店品牌更需要走出自己的道路。“云南有很多优质的,颇具民族风情的商品和产品,像版纳小玉米、花米饭、豌豆粉……但都还没有进入便利店,接下来,我们想通过鲜食平台以及堂煮模式,让大家24小时接触到这些商品,让昆明消费者、甚至云南消费者能够吃到真正符合他们口味的东西。而结合云南旅游大省的优势,我们也会在景区中开设一心便利,让游客知道云南有这么一家便利店品牌,能购买到云南特色的、和别的城市不一样的商品。”
《2021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在便利店行业发展趋势中提出,在年轻化客群结构与多变的需求之下,打造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商品及运营能力是便利店企业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尤其以鲜食为代表的核心品类实现差异化、以客户为中心定制化、及产品不断迭代的创新化,这与陈宗敏的想法不谋而合。
而对于一心便利来说,除了扎根云南的区域优势之外,一心堂的入局也让其“如虎添翼”。依托云南省最大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一心便利将在大健康领域做出横向拓展,下一步,便利店内将上架咀嚼片、钙片、代餐等消费者能够买、敢购买还有一定优惠的大健康产品,让一心便利的产品更有价值,更贴近生活,更值得消费者信赖和信任。
不过,陈宗敏也有更大的野心。近年来,云南加快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她想,打造出真正属于云南人的便利店后,自己有一天要做走出国门的便利店,带着国货特色、云南特色的小商品小零食走到国际市场去。
来源:春城晚报-开屏新闻 记者 朱婉琪 实习生 夏梦雨 摄影报道
原标题:《2天就在昆明布局一家店!一心便利打造“真正属于云南人的便利店”》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