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定制与产品的一些思考,分享给大家~
啥叫定制?
定制就像是量体裁衣,真正的“产品围绕需求成型“,客人要什么你就得做成什么样。
初出茅庐的文身师,做的一般都是定制,这是被市场倒逼的。因为客人少、活儿不够好,所以只能更尽心尽力地为客人服务,这才能恰饭。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真正的定制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为客人做定制的意愿“。因为,光是“客人要什么就做成什么样”,就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举例,100个客人会要求90种以上的风格,你必须得都控制自如,这才能算真正的定制。
市场上存在的定制,只有“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尽量去满足客人的要求”,所以我说它实际上是一种意愿。定制的意愿越强,自我表达的意愿也就相应地越弱——于是,越是有定制意愿、越是为每个客人都按客人要求做设计的文身师,ta的作品必然是越弱的、越散碎的。
所有的定制,最终都会走向产品化——
不再是“产品围绕需求成型“,而是产品已经定型,产品就在那儿,你要就要,不要拉倒。
大家都在追求的“有自己的风格”,其实就是产品化的第一步。
为什么文身师要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因为,如果你一直做定制,今天来个A就做A,今天来个B就做B,那么,你的作品集是很散碎的,看不出闪光点在哪里。新来的客人,永远会边怀疑、边提出ABCDE要求,这样循环下去……
而如果你只做A,那么时间久了,喜欢BCDE的客人都不会来找你,A风格作为一个产品,已经可以聚起一批用户了。只有能够聚起用户的产品,才是有穿透力的,才能在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小位置。
(能够拥有一点点小位置,不是我们所有人追求的目标吗)
局外人都以为“会去文身的人都是一样的“,其实对于我们有成熟风格的文身师而言不是这样,大家的客人圈子根本八辈子没关系
比如会接受暗黑风格的人一般是时尚圈的,做传统的大多是传统行业老板,做彩色糖果风的都是女大学生,我风格的客人很多是互联网小高层……这几类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有交集,乃至我和做其他风格的同行聊天时,发现客人们完全没有共同点。
扯远了……
产品化,并不是“只做一个风格”那么简单,风格的背后,更要形成整套的产品逻辑。比如,目标定为彩色糖果风,那么从作品的呈现,到推广方式,乃至文身师本人的形象,都紧紧地围绕“吸引女大学生”这个点。
我8月在北京某工作室进修时,发现他们全店的人都非常喜欢韩国文身师、也紧跟韩式的路子;这个其实是自上而下的,工作室的运营方向很大程度影响了个人风格的形成。
所有的客人都希望得到全然的定制。
但,对客人们而言,如果你看上的是已经产品化了的、具有市场穿透力的作品,那说句实话,定制是不可能定制的,最多模块化地满足一点点客人的小要求。
因为,越高程度的定制,越会破坏产品本身,一旦松口开始定制,这个产品本身的优势就没有了,这对于文身师的职业生涯是有破坏性的。而一位能够做到成功乃至知名的文身师,不可能不理解这种破坏性。(其实,ta肯定对“怎么说话”是驾轻就熟的)
越是成熟的产品化,背后的产品逻辑就越严密,定制的成分就越少。用人话说就是:越是做某风格很有名的大师,越不可能去满足客人的个性化需求。你只有被动一点去接受ta的东西。
我在产品化这个事儿上,其实犯过大错——
因为用了“文身艺术家补丁“这个名字,以及流程上的一些设置,显得很有距离感,让很多不熟的客人们以为我是不愿做设计的、更注重自我表达的。但是恰恰相反,只因为我过于定制乃至几乎完全没有自我、且作品背后是整套定制的逻辑、每一个客人都要从头设计到脚趾甲,所以才需要这些限制来加一点点自我保护。累屎自己满足他人,而且还不讨好的做法。
那,聪明成熟的做法是怎样的呢?——前期对客人们反复强调“随便提要求,我都会给你设计“,然后做的时候按产品化的方式做。
我得承认自己笨,我原来的做法刚好相反,前期反复对客人强调“少提点设计要求,满足不了“、提前告知客人想法的不成熟之处导致很多人犹豫及流失,真的收到定金开始做的时候又无限退让自己的想法,吭哧吭哧想要满足ta的所有要求……
你们发现没有,这个世界常常是相反的——
每个人都想要定制,但大家又都只相信成熟的产品。放在文身行业里,只有新手会愿意定制,越是有一定名声地位的大师越不愿定制,而大家又只更相信大师。然后问大师要定制、问新手要成熟产品。
“补丁,你哔哔了这么多,那有没有解决办法呢?“
~有,解决办法我已经写在文章里了,聪明的人应该已经看出来了:P
我是文身艺术家补丁,毕业于清华美院。工作室位于上海。你也可以叫我咸鱼补丁,毕竟我的艺术发心在摸爬滚打中被慢慢搅乱了……但我还没想好要不要改名,毕竟微博买个黄v不容易
我的作品:微博:Sina Visitor System,ins:patch_tattoo_therapy
公众号/ 视频号:补丁tattoo
微信仅预约使用:patch_tattoo_therapy (除预约以外的其他事情,请通过知乎私信或微博留言,谢谢!)